本文思路
- 介绍HBase的两种读取模式:Get与Scan
- Client如何发送请求到对应的RegionServer
- RegionServer侧如何处理一次读取请求
- 本文内容总结,并列出了关于Scan流程的更多细节问题
Get读取模式
Get是指基于确切的RowKey去获取一行数据,通常被称之为随机点查,这正是HBase所擅长的读取模式。一次Get操作,包含两个主要步骤:
1. 构建Get
基于RowKey构建Get对象的最简单示例代码如下:
1 | final byte[] key = Bytes.toBytes("66660000431^201803011300"); |
可以为构建的Get对象指定返回的列族:
1 | final byte[] family = Bytes.toBytes("I"); |
也可以直接指定返回某列族中的指定列:
1 | final byte[] family = Bytes.toBytes("I"); |
2. 发送Get请求并且获取对应的记录
与写数据类似,发送Get请求的接口也是由Table提供的,获取到的一行记录,被封装成一个Result对象。也可以这么理解一个Result对象:
- 关联一行数据,一定不可能包含跨行的结果
- 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请求的列(可能包含所有列,也可能仅包含部分列)
示例代码如下:
1 | try (Table table = conn.getTable(TABLE)) { |
上面给出的是一次随机获取一行记录的例子,但事实上,一次获取多行记录的需求也是普遍存在的,Table中也定义了Batch Get的接口,这样可以在一次网络请求中同时获取多行数据。示例代码如下:
1 | try (Table table = conn.getTable(TN)) { |
关于Batch Get需要补充说明一点信息:获取到的Result列表中的结果的顺序,与给定的RowKey顺序是一致的。
Scan
HBase中的数据表通过划分成一个个的Region来实现数据的分片,每一个Region关联一个RowKey的范围区间,而每一个Region中的数据,按RowKey的字典顺序进行组织。
正是基于这种设计,使得HBase能够轻松应对这类查询:”指定一个RowKey的范围区间,获取该区间的所有记录”, 这类查询在HBase被称之为Scan。
一次Scan操作,包括如下几个关键步骤:
1. 构建Scan
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构建Scan对象的方法,就是仅仅指定Scan的StartRow与StopRow。示例如下:
1 | final byte[] startKey = Bytes.toBytes("66660000431^20180301"); |
如果StartRow未指定,则本次Scan将从表的第一行数据开始读取。
如果StopRow未指定,而且在不主动停止本次Scan操作的前提下,本次Scan将会一直读取到表的最后一行记录。
如果StartRow与StopRow都未指定,那本次Scan就是一次全表扫描操作。
同Get类似,Scan也可以主动指定返回的列族或列:
1 | final byte[] family = Bytes.toBytes("I"); |
2.获取ResultScanner
1 | ResultScanner scanner = table.getScanner(scan); |
3.遍历查询结果
1 | Result result = null; |
4.关闭ResultScanner
1 | scanner.close(); |
如果基于Java传统的try-catch-finally语法,上述close方式需要在finally模块显式调用。但如果是是基于try-with-resource语法,则由Java框架自动调用。
将上面1~4步骤联合起来的示例代码如下:
1 | try (Table table = conn.getTable(TABLE)) { |
Scan的其它重要参数
- Caching: 设置一次RPC请求批量读取的Results数量
下面的示例代码设定了一次读取回来的Results数量为100:
1 | scan.setCaching(100); |
Client每一次往RegionServer发送scan请求,都会批量拿回一批数据(由Caching决定过了每一次拿回的Results数量),然后放到本次的Result Cache中:
应用每一次读取数据时,都是从本地的Result Cache中获取的。如果Result Cache中的数据读完了,则Client会再次往RegionServer发送scan请求获取更多的数据。
- Batch: 设置每一个Result中的列的数量
下面的示例代码设定了每一个Result中的列的数量的限制值为3:
1 | scan.setBatch(3); |
该参数适用于一行数据过大的场景,这样,一行数据被请求的列会被拆成多个Results返回给Client。
举例说明如下:
假设一行数据中共有十个列:
1 | {Col01,Col02,Col03,Col04,Col05,Col06,Col07,Col08,Col09, Col10} |
假设Scan中设置的Batch为3,那么,这一行数据将会被拆成4个Results返回:
1 | Result1 -> {Col01,Col02,Col03} |
关于Caching参数,我们说明了是Client每一次从RegionServer侧获取到的Results的数量,上例中,一行数据被拆成了4个Results,这将会导致Caching中的计数器被减了4次。结合Caching与Batch,我们再列举一个稍复杂的例子:
假设,Scan的参数设置如下:
1 | final byte[] start = Bytes.toBytes("Row1"); |
待读取的数据RowKey与所关联的列集如下所示:
1 | Row1: {Col01,Col02,Col03,Col04,Col05,Col06,Col07,Col08,Col09,Col10} |
再回顾一下Caching与Batch的定义:
- Caching: 影响一次读取返回的Results数量。
- Batch: 限定了一个Result中所包含的列的数量,如果一行数据被请求的列的数量超出Batch限制,那么这行数据会被拆成多个Results。
那么, Client往RegionServer第一次请求所返回的结果集如下所示:
1 | Result1 -> Row1: {Col01,Col02,Col03} |
- Limit: 限制一次Scan操作所获取的行的数量
同SQL语法中的limit子句,限制一次Scan操作所获取的行的总量:
1 | scan.setLimit(10000); |
- CacheBlock: RegionServer侧是否要缓存本次Scan所涉及的HFileBlocks
1 | scan.setCacheBlocks(true); |
- Raw Scan: 是否可以读取到删除标识以及被删除但尚未被清理的数据
1 | scan.setRaw(true); |
- MaxResultSize: 从内存占用量的维度限制一次Scan的返回结果集
1 | #下面的示例代码将返回结果集的最大值设置为5MB: |
- Reversed Scan: 反向扫描
普通的Scan操作是按照字典顺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的,而Reversed Scan则恰好相反:
1 | scan.setReversed(true); |
- 带Filter的Scan
Filter可以在Scan的结果集基础之上,对返回的记录设置更多条件值,这些条件可以与RowKey有关,可以与列名有关,也可以与列值有关,还可以将多个Filter条件组合在一起,等等。
最常用的Filter是SingleColumnValueFilter,基于它,可以实现如下类似的查询:
“返回满足条件{列I:D的值大于等于10}的所有行”
示例代码如下:
1 | Filter filter = new SingleColumnValueFilter(FAMILY, |
Filter丰富了HBase的查询能力,但使用Filter之前,需要注意一点:Filter可能会导致查询响应时延变的不可控制。因为我们无法预测,为了找到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,背后需要扫描多少数据量,如果在有效限制了Scan范围区间(通过设置StartRow与StopRow限制)的前提下,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。这些信息都要求使用Filter之前应该详细调研自己的业务数据模型。
Client发送读取请求到RegionServer
无论是Get,还是Scan,Client在发送请求到RegionServer之前,也需要先获取路由信息:
- 定位该请求所关联的Region
因为Get请求仅关联一个RowKey,所以,直接定位该RowKey所关联的Region即可。对于Scan请求,先定位Scan的StartRow所关联的Region。
- 往RegionServer发送读取请求
该过程与《 Write全流程》的”数据路由”章节所描述的流程类似,不再赘述。
如果一次Scan涉及到跨Region的读取,读完一个Region的数据以后,需要继续读取下一个Region的数据,这需要在Client侧不断记录和刷新Scan的进展信息。如果一个Region中已无更多的数据,在scan请求的响应结果中会带有提示信息,这样可以让Client侧切换到下一个Region继续读取。
RegionServer如何处理读取请求
关于Read的命题
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下信息:
- 一个表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Region
将HBase中拥有数亿行的一个大表,横向切割成一个个”子表”,这一个个”子表”就是Region。
- 每一个Region中关联一个或多个列族
如果将Region看成是一个表的横向切割,那么,一个Region中的数据列的纵向切割,称之为一个Column Family。每一个列,都必须归属于一个Column Family,这个归属关系是在写数据时指定的,而不是建表时预先定义。
- 每一个列族关联一个MemStore,以及一个或多个HFiles文件
上面的关于“Region与多列族”的图中,泛化了Column Family的内部结构。下图是包含MemStore与HFile的Column Family组成结构:
HFile数据文件存在于底层的HDFS中,上图中只是为了方便阐述HFile与Column Family之间的关系。
在HBase的源码实现中,将一个Column Family抽象成一个Store对象。可以这么简单理解Column Family与Store的概念差异:Column Family更多的是面向用户层可感知的逻辑概念,而Store则是源码实现中的概念,是关于一个Column Family的抽象。
- 每一个MemStore中可能涉及一个Active Segment,以及一个或多个Immutable Segments
扩展到一个Region包含两个Column Family的情形:
- HFile由Block构成,默认地,用户数据被按序组织成一个个64KB的Block
HFile V1的结构虽已过时,但非常有助于你理解HFile的核心设计思想:
- Data Block(上图中左侧的Data块):保存了实际的KeyValue数据。
- Data Index:关于Data Block的索引信息。
HFile V2只不过在HFile V1基础上做的演进,将Data Index信息以及BloomFilter的数据也分成了多层。
当前阶段,你只需要了解到:基于一个给定的RowKey,HFile中提供的索引信息能够快速查询到对应的Data Block。
在重新温习了上述内容以后,我们也大致了解了关于HBase读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。关于HBase Read的命题可以定义为:如何从1个或多个列族(1个或多个MemStore Segments+1个或多个HFiles)所构成的Region中读取用户所期望的数据?这些数据默认必须是未被标记删除的、未过期的而且是最新版本的数据。
将Get看作一类特殊的Scan
无论是读取一行数据,还是读取指定RowKey范围的读取一系列数据,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类似的,因此,可以将Get看作是一种特殊的Scan,只不过它的StartRow与StopRow重叠,事实上,RegionServer侧处理Get请求时的确先将Get先转换成了一个Scan操作。
合理组织所有的KeyValue数据源
在Store/Column Family内部,KeyValue可能存在于MemStore的Segment中,也可能存在于HFile文件中,无论是Segment还是HFile,我们统称为KeyValue数据源。
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如何执行Scan操作时,我们讲到了Client侧使用一个ResultScanner来抽象地描述一次Scan操作,ResultScanner屏蔽掉了往RegionServer发送请求以及一个Region读取完成以后切换到下一个Region等细节信息。
初次阅读RegionServer/Region的读取流程所涉及的源码时,会被各色各样的Scanner类整的晕头转向,HBase使用了各种Scanner来抽象每一层/每一类KeyValue数据源的Scan操作:
- 关于一个Region的读取,被封装成一个RegionScanner对象。
- 每一个Store/Column Family的读取操作,被封装在一个StoreScanner对象中。
- SegmentScanner与StoreFileScanner分别用来描述关于MemStore中的Segment以及HFile的读取操作。
- StoreFileScanner中关于HFile的实际读取操作,由HFileScanner完成。
RegionScanner的构成如下图所示:
在StoreScanner内部,多个SegmentScanner与多个StoreFileScanner被组织在一个称之为KeyValueHeap的对象中:
每一个Scanner内部有一个指针指向当前要读取的KeyValue,KeyValueHeap的核心是一个优先级队列(PriorityQueue),在这个PriorityQueue中,按照每一个Scanner当前指针所指向的KeyValue进行排序:
1 | // 用来组织所有的Scanner |
同样的,RegionScanner中的多个StoreScanner,也被组织在一个KeyValueHeap对象中:
读取KeyValue的基础Scanner接口:KeyValueScanner
KeyValueScanner定义了读取KeyValue的基础接口:
1 | /** |
实现了KeyValueScanner接口类的主要Scanner包括:
- StoreFileScanner
- SegmentScanner
- StoreScanner
RegionScanner初始化
RegionScanner初始化过程,包括几个关键操作:
- 获取ReadPoint
ReadPoint决定了此次Scan操作能看到哪些数据。Scan过程中新写入的数据,对此次Scan是不可见的。
- 按需选择对应的Store,并初始化对应的StoreScanner
StoreScanner在初始化的时候,也会按需选择对应的SegmentScanner以及StoreFileScanner,筛选规则包括:
- 如果一次Scan操作指定了Time Range,则只选择与该Time Range有关的Scanners。
- 对于Get操作,可以通过BloomFilter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Scanners。
StoreScanner中筛选出了Scanner以后,会将每一个Scanner seek到Scan的StartRow位置:
通过next请求读取一个个KeyValue
如果将RegionScanner理解成一个内部构造复杂的机器,而驱动这个机器运转的动力源自Client侧的一次次scan请求,scan请求通过调用RegionScanner的next方法来获取一个个KeyValue。
为了简单的解释该流程,我们先假定一个RegionScanner中仅包含一个StoreScanner,那么,这个RegionScanner中的核心读取操作,是由StoreScanner完成的,我们进一步假定StoreScanner由4个Scanners组成(我们泛化了SegmentScanner与StoreFileScanner的区别,统称为Scanner),直观起见,在下图中我们使用了四种不同的颜色(ScannerA~ScannerD为随机名称,请忽略它们在名称上的顺序):
每一个Scanner中都有一个current指针指向下一个即将要读取的KeyValue,KeyValueHeap中的PriorityQueue正是按照每一个Scanner的current所指向的KeyValue进行排序。
第一次next请求,将会返回ScannerA中的Row01:FamA:Col1,而后ScannerA的指针移动到下一个KeyValue Row01:FamA:Col2,PriorityQueue中的Scanners排序依然不变:
第二次next请求,依然返回ScannerA中的Row01:FamA:Col2,ScannerA的指针移动到下一个KeyValue Row02:FamA:Col1,此时,PriorityQueue中的Scanners排序发生了变化:
下一次next请求,将会返回ScannerB中的KeyValue…..周而复始,直到某一个Scanner所读取的数据耗尽,该Scanner将会被close,不再出现在上面的PriorityQueue中。
SegmentScanner/StoreFileScanner中返回的KeyValue,包含了各种类型的KeyValue:
- 已被更新过的旧KeyValue
- 已被标记删除但尚未被及时清理的KeyValue
- 已过期的尚未被及时清理的KeyValue
- 用来描述一次删除操作的KeyValue(删除还包含了多种类型)
- 承载最新用户数据的普通KeyValue
因此,在StoreScanner层,需要对这些KeyValue做更复杂的逻辑校验,这些校验由ScanQueryMatcher完成。默认地,可作为返回数据的KeyValue,应该满足如下条件:
- KeyValue类型为Put
- KeyValue所关联的列为用户Scan所涉及的列
- KeyValue的时间戳符合Scan的TimeRange要求
- 版本最新
- 未被标记删除
- 通过了Filter的过滤条件
上述条件,只针对一些普通的Scan,不同的Scan参数配置,可能会导致条件集发生变化,如Scan启用了Raw Scan模式时,Delete类型的KeyValue也会被返回。另外,上面的这些条件所罗列的顺序,也未遵循实际的检查顺序,而实际的检查顺序也是严格的,如果颠倒就可能会导致Bug。
在Scanner中,如果允许读取多个版本(由Scan#readVersions配置),那正常的读取顺序应该为:
上面这种读取的顺序与实际存在的数据的逻辑顺序也是相同的。
由于不同的Scan所读取的每一行中的数据不同,有的限定了列的数量,有的限定了版本的数量,这使得读取时可以通过一些优化,减少不必要的数据扫描。如某次Scan在允许读多个版本的同时,限定了只读取C1~C3,那么,读取顺序应该为:
最普通的Scan,其实只需要读取每一列的最新版本即可,那读取的顺序应该为:
通过上面几张图,我们其实是想说明在Scanner内部需要具备这样的一些基础能力:
- 如果只需要当前列的最新版本,那么Scanner应该可以跳过当前列的其它版本,而且将指针移到下一列的开始位置。
- 如果当前行的所要读取的列都已读完,那么,Scanner应该可以跳过该行剩余的列,将指针移动到下一行的开始位置。
我们知道KeyValueScanner定义了基础的seek/reseek/requestSeek等接口,可以将指针移动到指定KeyValue位置。但关于指针如何移动的决策信息,由谁来提供?
这些信息也是由ScanQueryMatcher提供的。ScanQueryMatcher对每一个KeyValue的逻辑检查结果称之为MatchCode,MatchCode不仅包含了是否应该返回该KeyValue的结果,还可能给出了Scanner的下一步操作的提示信息。关于它的枚举值,简单举例如下:
1 | # 包含当前KeyValue,并提示Scanner当前行已无需继续读取,请Seek到下一行。 |
无论是StoreScanner还是RegionScanner,返回的都是符合条件的KeyValue列表。这些KeyValues在RSRpcServices层被进一步组装成Results响应给Client侧。
总结
Scan涉及了太多的细节内容,本文只粗略介绍了Scan的一些核心思路,这与本系列文章最初的定位有关,当然也受限于本文的篇幅。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下内容:
- 介绍HBase的两种读取模式:Get与Scan
- Client如何发起一次Get请求,Get的关键参数
- Client如何发起一次Scan请求,Scan的关键参数
- 重点介绍了RegionServer侧关于Scan的处理流程:
- 如何用Scanner来抽象描述关于Region的读取操作
- 关于读取KeyValue的基础Scanner接口定义
- RegionScanner初始化时的关键操作
- Client侧的一次次scan请求如何驱动RegionScanner内部的读取操作
- 从StoreFileScanner/SegmentScanner中读取出来的原始KeyValue如何被合理的校验
- Scanner读取时如何跳过一些不必要的数据